(2017年1月21日湖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保護長江生態、實現綠色發展,既關乎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取向,又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實黨中央和湖北省委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決策部署,統籌推進湖北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特作出如下決定。
一、勇于肩負起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湖北責任
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將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是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所作出的重大決策。湖北地處“長江之腰”,是長江干線流經最長的省份,是三峽工程庫壩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生態安全地位舉足輕重。近年來,全省“生態長江”建設積極推進,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果,我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狀況總體穩定。但是,長江流域環境資源承載壓力依然過大,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水環境污染不容忽視,水資源保護形勢嚴峻,水生態修復任務十分艱巨,防災減災能力短板突出,加強長江生態保護刻不容緩。
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是湖北的歷史使命和政治擔當。全省人民要牢固樹立“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主動肩負起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湖北責任。要把長江生態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長江生態環境,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確保一江清水東流、一庫清水北送,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二、明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目標任務
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政府主導、問題導向、統籌部署、改革創新的原則,遵循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內在規律性,以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綠色發展為目標,把修復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構建江河湖庫水質優良、山水林田湖生態系統穩定、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生態安全格局。
切實保護和科學利用長江水資源。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堅守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用水效率紅線、水功能區納污紅線。加強全省水資源的科學合理調度,優化沿江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堅決取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所有排污口,保障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安全。強化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清江庫區、漳河庫區以及洪湖、梁子湖、龍感湖等重點湖庫的保護,加大沿江、沿河、沿湖水資源保護帶及生態隔離帶建設。健全完善城鄉供水保障體系、防洪排澇減災體系、水生態保護體系,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鄉村”。
嚴格預防和治理水污染。嚴格治理工業污染,強化重點企業污染防治,嚴格控制污染增量,削減污染存量,嚴格排放標準。限制在長江干流沿線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工項目,禁止新增長江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堅決關停沿江排污不達標企業。嚴格控制入江河湖庫排污總量,加強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等重點水域水質監測和綜合治理,加強重點河段總磷污染防治,強化跨界斷面水質考核,確保流域水質穩步改善。嚴格處置城鎮污水,提高污水處理廠建設標準,加強城鎮污水設施運行有效監管。實施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制度,實現沿江城鎮污水和垃圾全收集全處理。采取嚴格控制污染源、截留污水、清理垃圾、清淤疏浚、修復生態等措施,切實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嚴格防控、綜合治理、聯合治理船舶污染,加快推廣應用低排放、高能效、標準化的節能環保型船舶,加快建立船舶污染物處理物接收、轉運、處置、監管機制,提升船舶污染處置能力。加強港口碼頭污染治理。
加強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突出源頭治理,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建立統一公平、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嚴格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加強主要大氣污染物綜合防治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重點行業整治,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深入推進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嚴格控制和有效治理農村面源污染,實施種植業節肥減藥工程,推進農業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整治工程。加強土壤污染預防、治理與修復,強化重點區域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加強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以流域重點防控區域和工業園區為重點,全面推進危險廢棄物環境管理、化學品環境管理和污染場地修復。建立完善環境風險預測預警體系和重大污染應急處置機制,提高環境監測、環境風險防范和應對能力。全面推進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污染物排放、污染源、排污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加強城鄉環境整治,完善城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提升城鄉綠色宜居水平和幸福指數。
強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嚴格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區、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紅線區、土壤保持生態紅線區、長江中游湖泊濕地洪水調蓄生態保護紅線區建設與管理,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保護空間格局。深入實施“綠滿荊楚”行動,加快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擴大公益林保護范圍,將所有天然林納入保護范圍,全面禁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加大對大別山區、武陵山區、秦巴山區、幕阜山區等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保護力度,開展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推進綠色礦山生態開發,加強流域礦山生態環境修復與綜合治理,堅決關閉不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礦山。實施流域石漠化地區生態修復、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工程,加強綠色通道和農田林網建設,增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實施水生態修復,繼續實施退田還湖、退耕還濕、退垸還濕、退漁還濕等工程,開展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試點,加強重點湖泊生態安全體系建設,推進生態小流域建設,加強重點濕地保護與建設,把所有濕地納入保護范圍,提升長江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加大南水北調、引江濟漢工程實施后的漢江中下游生態修復工作力度。劃定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保護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
促進岸線資源有效保護有序利用。堅持“深水深用、集約使用、有效保護、持續利用”的原則,合理劃分岸線功能,完善岸線資源開發、利用及管理制度,嚴格分區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大生態和生活岸線保護力度,做到岸線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有機結合。整合港口資源,優化碼頭布局,關閉非法碼頭。嚴厲打擊非法侵占、少批多占岸線和非法采砂、倒渣等違法違規行為。將目前尚不具備開發條件的岸線資源劃為“保留區”,嚴禁擅自開發,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發展空間。
促進綠色低碳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長江沿岸產業布局,加快傳統產業和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積極培育生態文化旅游業,加快發展低碳服務業,在長江經濟帶率先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水、土地、礦產、能源等資源高效利用。
三、強化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保障措施
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必須突出問題導向,強化統籌協調,創新體制機制,狠抓工作落實。
強化生態法治保障。發揮地方立法引領和保障作用,制定和完善與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規、單行條例和政府規章,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提供法制保障。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加強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推動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各級行政機關和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堅決查處和嚴厲打擊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強環境保護執法隊伍建設,完善環境保護執法體制機制,推進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建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加強環境保護公益訴訟。推進生態長江司法建設和司法協作。
強化規劃引領保障。省人民政府要不斷完善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總體規劃,制定環境保護、綠色宜居城鎮建設、岸線資源利用等專項規劃,要嚴格規劃實施、強化規劃的硬約束作用。要進一步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堅持“對表調校”,對現有涉及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各類區域規劃和行業規劃作出修改調整,實現長江經濟帶自然生態空間的統一規劃、有序開發、合理利用。市、縣人民政府要堅持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綠色發展為底色,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的承載能力,制定相應規劃或實施方案。
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科學決策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統籌安排一批生態環境治理、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節能減排、城鄉環境整治等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重大項目,優先納入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投入保障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力度。推進生態保護體制機制創新,建立符合湖北實際的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統一的確權登記系統,開展水域和濕地產權確權試點。建立資源總量管理和節約制度,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的總量和強度“雙控”。建立健全體現生態環境價值、讓保護者受益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機制,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激發保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試點。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的綜合協調、治理機制。加強生態保護區域合作,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審計,建立統一高效、聯防聯控、嚴格問責、終身追責的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實行最嚴格的水質和湖泊保護目標考核,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示范省建設,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城市和鄉村創建活動,引領全省加快形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進綠色發展的大格局。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大力培育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做大做強,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市場化機制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大力培育和完善市場體系,優化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對綠色產業發展選擇的決定性作用。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生態產業市場,支持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健全環境資源初始分配制度和交易市場,加強環境資源交易平臺建設。開展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試點,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加快水權交易試點,推進礦業權市場建設,發展排污權交易市場,深入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大力支持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建設。探索碳金融、綠色信貸等多樣化的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建立生態保護與修復和科技支撐保障機制。積極推動綠色金融創新,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加大對節能環保、循環經濟、防治大氣污染領域技術改造等方面的信貸支持,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生態產品、綠色產品。
構建生態保護共治格局。加強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宣傳教育,不斷強化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生態理念和法治觀念,在全社會確立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培育公民綠色文明意識,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厲行節約、文明健康的社會風尚。引導和支持公眾及社會組織依法開展環境保護活動,倡導環境保護志愿者行動,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新聞媒體和其他組織對生態保護工作進行監督,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共治格局,形成“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良好氛圍。
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事關國家根本利益,事關民族長遠發展。全省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勇于擔當、主動作為,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積極發揮湖北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支點”地位和“脊梁”作用,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